“珠钻之争”近来在珠宝行业闹的沸沸扬扬,客观的来说,珍珠与钻石都是珠宝中的珍品,就历史来说,人类把珍珠作为高档首饰的历史比钻石还要久远。中国人至少在3000年前就把珍珠作为饰品来佩戴,而钻石在国内的流行只有几十年。从公元前的秦代起,产自北部湾的天然海珠就一直是历代贡品。珍珠产业是在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产业,在宋代的《天工开物》中即有渔民出海采珠的记载,而宋代庞元英的《文昌杂录》中则记载了最原始的珍珠人工养殖方法。
珍珠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华文明5000多年历史中,有珍珠的记载就达4200年,珍珠在伴随人类渡过的漫长岁月中,不光作为物质财富供人享用,而且,还融入人类历史的文化长河,留下了一幅幅绮丽多彩的文化诗篇。“明珠射体孕西施”的故事,说的便是嫦娥心爱的珍珠被五彩金鸡玩耍时掉落人间,落入浣沙溪中又跃入正在溪边浣沙的施姓人家妻子的口中,使其怀孕,并经过16个月分娩出美女西施。
古往今来,珍珠总是象征着完满、幸福和富贵。珍珠来自博大深邃的水域,她形似高远飘渺的皓月,光彩夺目,凝重圆润,典雅高贵,自古就深受人们的青睐。人们钟爱向往,称之为“珠宝皇后”。人们视珍珠为权威、圣洁、爱情和友情的象征。自秦始皇时代起,珍珠已经成为朝廷达官贵人尊贵的奢侈品。千百年来,它的光辉闪烁在帝王的皇冠、贵妇的装饰、佛像的宝座上。
在西方,也有珍珠的传说。据说,文艺复兴时期的名画《维纳斯诞生》就描绘了珍珠形成的神话故事:维纳斯女神随着一扇张开的巨贝徐徐浮出海面,睁开惺忪的双眼,摇曳身姿,身上落下许多水滴,顷刻变成粒粒洁白的珍珠。由此可见,每一颗珍珠都是美神的化身,美神的恩赐。
古罗马城的万神庙里的爱神维纳斯神像就带着一对珍珠耳环,这对珍珠耳环,则由埃及艳后克娄巴特拉耳环上的一颗大珍珠一分为二剖成,而埃及艳后的另一颗珍珠,则被其融入醋中一饮而尽,以警醒她的情人安托万不能生活的过于奢靡。
历史上世界珍珠的主要产地在东方,号称东方珍珠,十字军东征将东方珍珠传入欧洲,在欧洲形成了“珍珠时代”,1530年至1612年,欧洲许多国家纷纷立法规定人们按地位、等级来使用珍珠。欧洲的所谓珍珠时代,正是这个时期开始。皇爵、贵妇等上流社会人士无不用珍珠作为装饰品以炫耀自己,著名的“梅迪西斯”珠链甚至前后陪伴了14位女王。
宗教作为人类文化有机整体的组成部分,无论是世界性宗教还是地区性、民族性宗教,无论是原始宗教还是神学定都,都不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离不开宝石,尤其是离不开珍珠。
在基督教里上帝假造伊甸园时,就忘不了在伊甸园的河里放上些珍珠和玛瑙;在佛教中,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也是用黄金、白银、青玉、珊瑚、琥珀、珍珠、玛瑙等辅成的,因此珍珠是佛教七宝之一;道宫观里神仙的首饰、脚饰以及道人使用的法器上也都少不了珍珠。
由于珍珠稀少昂贵,有丰富的艺术审美价值加之宗教信条、教义、经书中的内容,以及礼仪和法器上对珍珠的使用增加了珍珠的神秘感,给珍珠披上了神奇的外衣,在有关珍珠的神话小说中,常常提到神仙们持有避火珠、避水珠、避风珠、避芒珠等等。这只能是当时人们对于珍贵珍珠的神话幻想。
珍珠在宗教中的重要地位,与珍珠独特的美学牲不无关系。例如装点在神像、寺院、法器上的珍珠光泽柔和,使各方信徒深感享受到了神佛的恩泽,这很符合宗教中佛光普照、普渡人生的教义。又如珍珠表示柔和、完美、圣洁,这和教义上的慈悲、宽厚和与人为善等思想相吻合等等。
可见,珍珠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都有悠久的历史,并与人类文明的发展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珠钻之争”中的焦点之一——雪孩子珍珠总经理王飞表示,重新建立起对珍珠的认知,找到好的情感诉求点,珍珠重新获得世人的宠爱、与钻石并驾齐驱只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