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渐冷,有孩子开始迟到。为了以身作则,倘若轮到我的早自修,7点20分必定在讲台前端坐,手捧一本《小古文100篇》默默地读。孩子们陆续进来,见我早到,速速将作业交至讲台,回到座位后便也拿出小古文静看或轻诵。待到人近到齐,课代表上来领读,我便开始利用这空隙学习孩子们昨日的“伙伴日记”。所有的作业中,最喜欢的便是此,挣脱课堂作文字数、主题的桎梏,大家天马行空地发挥,或长或短,或诗或画,皆可。说是“学习”绝无分毫夸张,孩子们的思考常常令我大吃一惊。
看完一首关于初冬的朦胧短诗,读完一篇与妹妹互动的温馨小文后,我再次看到俊逸的作品。在我心目中,他有跻身才子才女综合榜TOP3的绝对实力,因阅读涉猎的范围与别的孩子有较多区别,于是写出来的文字也别出心裁,其中略带的哲思常常点亮我这个“老”师。今日,他以“完美与压力”为主题写了三则小故事,打头的一则颇耐人寻味:
消失的珍珠
一位渔夫从海中捞出一个晶莹圆润的大珍珠,爱不释手。但美中不足的是,珍珠上面有一个小黑点。渔夫想,如果能将小黑点去掉,珍珠将会成为无价之宝。渔夫把珍珠剥掉了一点,黑点仍在;再剥一层,黑点还在;一层层剥去后,黑点没有了,珍珠也消失了。
老师您想一想,把渔夫改为您,珍珠改为一位学生。你做过吗?
暂且不论其中措辞的适切性,我很认真地将这段142字的小文反复读了三遍。按照俊逸自己的比拟,珍珠为学生,黑点是孩子的缺点,而渔夫就是“我”,他在故事后提问我是否做过类似于强迫孩子改掉我私认为是缺点的特质,从而让孩子丧失了“珍珠”之特性的事儿。坦率地说,一开始我将他的疑问句理解为反问句,一直在脑海中搜索是否近日无意中批评过他的缺点,他便采用这样类似于伊索寓言的形式绕一圈提醒我。可是百思不得其解,教这个班两年有余,对这个男孩子,我一直支持他的天马行空,甚至还受他所托,为了助他养龟大业一臂之力,特地三番五次打电话给她母亲大人,说是学校要写观察日记,请满足他养一只据说是龟中贵族的要求。
寻思片刻,看一眼手边的小古文,突然灵光一闪,不如我也写一则类似的故事“还”他,烧一烧他的脑,再听一听他的想法。在讲台上,提笔即写,也没斟字酌句,成文便有些粗糙潦草:
珠之诞生
渺渺沧海,有沙一粒。误入蚌中,自此昏天。初,蚌痛不欲生,竭全力,毕一心,欲除沙而去,不得。遂吐故纳新,泌汁浆,孕裹砂砾。日复日,年复年。蚌几熟,渔人捕之于网,以匕开之,见一珠,圆圆然,皎皎然,若明天之星辰。渔人大喜,以为至宝。忽见珠上一黑点,赫赫映光,渔人怒,弃之于海,终不复回。蚌泣。悲于心曰:吾养之以心血,汝弃之如弊帚。
师者,非渔人,乃蚌也!
写完之后,立即将两则故事投影,与大家分享。读俊逸的故事,大家七嘴八舌说说是否有类似的经历;读我的故事,除了想表一表自己“真心照明月”外,也想借此提高他们学小古文的兴趣,抛砖引玉,吸引大家更多写一写。事后证明,两个预期目标都达到了。其间,我们的男主角一直沉默不语,只是静静地看着,似乎若有所思。
下课了,他走到我的身边,幽幽地说:“蒋老师,我并不是影射你抹煞我的天性,我只是想提醒你反思下,教上一届学生时是否有做过类似的事儿?”脑中又是一阵搜索,上一届学生一张张脸浮现,那时刚大学毕业,管理班级与孩子交流自然是走粗犷路线,当中肯定免不了不少不合适的做法,只是一时也想不起了。我只能跟俊逸坦率说了实情,表示以后会尽量三思而后行。他对我的回答表示满意。